构建智能化监管系统,盐田打造垃圾分类全链条
日期:2019-07-25 09:39:00 信息来源: 字号:【】 视力保护色:
垃圾分类已经是当下一线城市大众热议的焦点话题,随着话题扩散效应,国内很多城市也随之开启了各自的垃圾分类行动。而在这片热闹的垃圾分类声浪中,深圳盐田区的表现显得相对从容。
盐田淡定面对国内垃圾分类热潮的背后,有着过硬的底气。政府层面重视垃圾分类工作的外力宣导和市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在驱动相互交织,让垃圾分类在盐田成为新时尚。
超六成小区实现楼层撤桶、生活垃圾分类居民参与率近50%、部分条件较好的小区垃圾分类居民参与率接近85%……多年来,盐田区围绕可持续发展,精准聚焦科学长效管理机制,一体化推进前端投放、中端收运、后端处理以及全流程监管的生活垃圾分类系统建设。经过不懈努力,盐田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全覆盖”的管理体系,为全市乃至全国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工作提供宝贵经验。
从前中后端系统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分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快速增长给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造成了莫大压力,广泛严格推行垃圾分类可为自然环境减负,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大城市的重要路径选择。
2012年,深圳盐田区正式启动垃圾减量分类试点创建工作,一场具有远瞻性的“绿色革命”由此拉开帷幕。
最初,盐田将垃圾归纳为餐厨垃圾、果蔬垃圾、玻金塑纸、有害垃圾、大件垃圾、年花年桔、废旧织物、绿化垃圾八大分流体系,对症下药;其次,通过在全区范围内前端分类投放智能的基础上,增添中端分类收运全覆盖、末端分类处理全覆盖和全程智能监管全覆盖,打造“四个全覆盖”管理体系。
前端科学有效的分类,是生活垃圾分类全民参与的重点,也是难点。近年来,盐田区统一生活垃圾分类“十三分类”的管理标准,在全区投入350多台智能分类收集设备,覆盖全区所有的物业小区、城中村、学校、军营、医院及其他机关事业单位,率先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智能化分类收集全区域覆盖。截至2019年5月,盐田辖区生活垃圾分类居民参与率近50%,个别小区居民参与率接近85%。生活垃圾减量分类达标小区、示范学校、达标单位创建率均达100%。
中端分类收运如果不规范,前端分类就完全流于形式,还严重打击居民的参与热情。为此,盐田区着眼于将中端分类分流收运和前端分类同部署、同推进,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通过公开招标购买社会化服务,每年花费近2000万元委托有资质的专业公司开展收运工作,建立了覆盖全区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
后端处理能力的建设,是实现垃圾减量和资源化利用的最后一环,也是关键一环。目前,盐田已建成并运营了餐厨废弃物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统一集中进行,包括餐厨垃圾油水分离、废旧家具拆解、绿化垃圾粉碎、低价可回收物分拣、有毒有害垃圾暂存、小型化垃圾就地处理等,实现了分类垃圾末端处理全覆盖。
生活垃圾减量分类需要系统推进,前端、中端、后端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明显短板,都可能造成满盘皆输的局面,不留漏洞的监管体系是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取得成效的有力保证。经过几年的探索,盐田区构建了智能化物联网监管系统,收集前端,运用具备人脸识别、自动采集、触摸操作、语音播报等功能的智能化分类管理设备,开发“互联网+分类回收”大数据监管平台和手机APP监管平台,实现“互联网+”的精准分类收集管理模式,构建了全链条、无死角、全覆盖的智能监管网络。
促垃圾分类理念“进家入户”
“剩饭剩菜、鱼骨头,属于厨余垃圾,不要和普通垃圾一起处理,报纸可以通过这个口投递扫描兑换环保金。”在盐田区蓝郡西堤小区内的垃圾分类点,义工小茵正耐心地给居民做“垃圾分类常识宣讲”。在深圳盐田,像小茵这样的人被称为“生态文明大使”,他们身着红马甲,行走在大街小巷,普及垃圾分类知识。他们最熟悉的伙伴就是遍布在盐田区全域的智能化垃圾分类管理设备——“绿房子”。
既然生活垃圾的源头是个人,那么垃圾分类工作就要“进家入户”。2018年4月,深圳盐田各小区开始推广垃圾定点分类投放,将原本设立在楼宇中的分楼层垃圾桶拆走,增添了安置在小区内的九分类智能垃圾分类机,联合“督导员”“指导员”推出“资源回收日”“碳币”等一系列生态文明计划,激发全民动能,共建绿色家园。
“晚上七时到九时是小区居民投放垃圾的‘高峰期’,我们垃圾分类督导员会在智能设备旁‘站岗’,帮助引导居民正确分类,并对不符合分类投放要求的行为予以劝告和制止。”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街道的垃圾分类督导员吴莉华说。
为引导更多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活动,“周六资源回收日”成为深圳盐田区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新阵地。“现在大多数老人和孩子都知道垃圾分类,且具备了一定的分类意识,希望通过周六的资源回收日活动,让更多在工作日上班的年轻人参与垃圾分类投放。”小茵表示,居委会、小区物业也会陪同志愿者,在垃圾减量分类方面进行定期入户指导,大家心与心合在一起,共同为社区营造出浓厚的宣传氛围。
盐田区构建的生态文明“碳币”体系更是盐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一大创新。据了解,盐田每年投入1000万元专项资金,对参与分类的民众赠送可兑现手机流量充值、公交出行、免费看电影的“碳币”和小礼物,引导居民自觉参与、源头分类、家庭分拣、精确投放,养成垃圾分类良好习惯。
2018年,盐田区生活垃圾减量率提升至30.4%,同时实现各类分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有效促进了源头减量、减少垃圾排放、降低环境污染。(南方日报2019年7月25日星期四SC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