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城管 > 媒体宣传

深圳强制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满3个月,成效如何:部分城中村形成垃圾分类协同治理格局

日期:2020-12-04 09:34:27 信息来源: 字号:【 视力保护色:

1.jpg

宝安区安乐社区42区的智能垃圾箱,内置红外感应器,可实时感应桶内垃圾量。

  调查对象:城中村

  “城中村”最早就是一个个村落,在深圳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发展为自建房密集区域,因栋与栋之间常紧身贴面,又被称为“握手楼”“亲吻楼”,是深圳城市建设中的特殊产物。

  在以移民人口著称的深圳,城中村为刚来城市闯荡的务工者、大学生等提供了一个融入城市性价比相对高的落脚点,因而聚集众多人口且呈流动性大的特征。

  数据显示,目前深圳仍有近1700个城中村,居住人口约1200万人,约占全市实有人口近六成。《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下称“条例”)正式实行后,这些区域的垃圾分类执行情况如何?民生调查小组在深圳六区随机调查了笋岗村、南景新村、珠光村、龙秋村、甲岸村、上围新村、安乐社区42区等近十个城中村,发现大多城中村分类垃圾桶正确投放率不高,居民垃圾分类意愿不强。但也有城中村形成了社区、物管、清洁公司、居民共同协作的垃圾分类治理格局。

  弹

  居民分类意识弱违规投放处罚难

  问题1▶▷“其他垃圾”桶垃圾溢出“可回收物”桶少人问津

  在城中村走访时,大多数村的环境卫生都整体较好,但走到垃圾集中投放点,却总是另一番风景:八成以上随机查看的“其他垃圾”桶均有垃圾溢出,“可回收物”等垃圾桶则少人问津。

  在罗湖区笋岗村,大部分居民扔垃圾时都是随手一抛,垃圾和塑料袋一并被扔进写着“其他垃圾”的大垃圾桶里,可回收物等垃圾桶则几乎得不到居民“宠爱”。“大家都‘一包扔’,我就随大流了。”居民孙女士称,并不知道不分类投放垃圾可能会面临处罚。

  “城中村很多人垃圾分类意识弱, 劝也劝不动,拦也拦不住。每天都有住户图方便,连投放点也不去,直接将垃圾扔在楼下的。”该村环卫工魏大妈也很无奈,“说了也没用,就懒得再说了”。

  南山区珠光村也有类似情况。早上8时,桶内垃圾已溢出,部分垃圾堆放在地上。“大家扔垃圾的时间都集中在这个时间,下楼晚就会遇到垃圾桶不够用的情况。”居民张女士说。

  在龙华区弓村,该村有设置垃圾分类桶,但桶盖紧实,一旁无盖的垃圾大桶堆放满了未进行分类的垃圾。

  “一般直接把垃圾扔到楼下的大桶里。”居住在此的何女士介绍,虽然自己想进行垃圾分类,但分类垃圾桶较小,且需另外打开,远不如楼下的大桶方便。

  记者走访时,也并未看到有专门指导垃圾分类的人,来往居民多数选择直接在大桶中倾倒垃圾。

  龙华区南景新村的居民超1万人,随机在其中一个垃圾收集房蹲守,5分钟内就有6位居民投放6大袋垃圾,都未进行分类。比如,一位宝妈投放的垃圾袋里就混有尿不湿、纸巾、矿泉水瓶等。

  问题2▶▷处罚环卫工易处罚不按规定分类投放居民难

  “小区有物管公司、业委会,垃圾分类都做得不到位,更不用说人口多、流动性大、管理主体不明确的城中村。”宝安区甲岸社区城管队队长林先生坦言,甲岸村共有300多栋出租屋,居住着近1.5万人。环卫工清理垃圾不及时,会受到处罚。但城中村居民乱投乱扔,社区只能提醒,监督力度很弱,没有执法权。

  晚上8时许,甲岸村一处垃圾集中投放点,15分钟内先后有11人投放垃圾,其中8人自觉分类,2人在垃圾分类督导员指导下垃圾分类。但也有一人直接把垃圾整袋扔进厨余垃圾桶,被督导员制止并要求其重新合规投放后,他干脆拿出垃圾袋说:“我不投了,关你什么事,你能罚我吗?”

  每天清晨5时,珠光村垃圾桶清理员杨大伯就开始工作,“如果垃圾装满没及时清理,一个桶要罚我们5元。”但由于没配置三轮车,杨大伯等人清理效率不高,居民也反映垃圾桶“不够用”。

  在笋岗村,还没到10分钟,环卫工魏大妈的垃圾铲就装着不少垃圾,有烟盒、塑料杯、饮料瓶、纸巾。“每天上班8小时里,我大部分时间都盯着垃圾,一个不留神没及时清理,就可能会被罚。”魏大妈说。

  赞

  垃圾分类指引到位智能垃圾箱添助力

  宝安区安乐社区42区

  设置智能垃圾箱“刷脸”精准投放可获收益

  尽管走访情况不尽如人意,但也有城中村的做法值得借鉴。宝安区安乐社区42区城中村共有129栋建筑,住了3702户共8632人,为双宜示范城中村。外人一进村,马上就会被智能垃圾箱吸引。该垃圾箱采用AI人脸识别登录,居民可通过精准投放垃圾获得积分奖励,促进居民从源头做好垃圾分类。

  晚上8时,该村垃圾集中投放点旁,垃圾督导员和投放点管理员各站一边。

  居民走近,滴的一下“刷脸”后,垃圾桶盖自动打开。居民把垃圾倒进厨余垃圾桶,把袋子放在其他垃圾桶,洗手,离开。垃圾桶看上去也十分干净,桶盖不打开,闻不到异味。

  “这是今年10月启用的智能垃圾箱,有刷IC卡、人脸识别、感应开桶三种开桶方式。”投放点管理员黄女士说,垃圾桶内置红外感应器,可实时感应桶内垃圾量,满溢之后通知管理员及时清理。

  安乐社区党委书记邓兰基坦言,此前村里也是居民楼下随意摆放垃圾桶,零散桶点近50个,没有设置分类设施。但现在社区把42区城中村整合成8个区域,每个区域人流密集点各设1个智能垃圾箱,是宝安首个使用智能垃圾箱的城中村。

  “垃圾箱内置了称重模块,可实时测量投放垃圾的重量,通过IC卡或微信小程序绑定住户信息,记录居民分类投放情况。居民通过投放垃圾可获得积分,实时结算投放收益。”邓兰基说。

  智能垃圾箱只是辅助工具,要做好垃圾分类,关键是要让居民养成习惯。该村采取“蹲守+上门”方式,社区工作人员早晚7—9时都在楼下蹲守,指引居民到指定投放点,教导如何做好垃圾分类;志愿者和物管人员则入户宣传垃圾分类,确保3702户全部知晓,且每户都有“两桶一袋”。

  同时,从沿街店铺、主要出入口宣传画,到美篇文章、宝安第一课等,该村形成了社区、物管、环卫公司、居民共同协作的格局,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目前,42区城中村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明显提升,分类意识明显加强。每天收运生活垃圾量从40桶降至37桶(每桶按660L计算);收运高纯度厨余垃圾5桶(每桶按240L计算)约0.14吨,人均每日厨余垃圾分拣量约0.9kg,基本达到预期工作目标。“接下来还会要求每名租客租房领取门禁卡前,都要学习垃圾分类。”邓兰基说。

  横岗街道上围新村

  村干部找不配合垃圾分类的村民谈心

  龙岗区横岗街道上围新村有77栋别墅和一栋小高层,生活着157户约560人。村里环境优美整洁,3个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的垃圾桶摆放有序。

  “以前没有分类习惯,宣传多了,我们就接受了。”上围新村吴阿姨家里只摆一个厨余垃圾桶和一个其他垃圾桶,自己会把可回收物分类摆放暂存家里,集中在早晚7—9时投放。

  村干部何燕强说,自今年5月开展垃圾分类以来,村委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教育活动,“刚开始村民不习惯,我们就每家每户上门讲解,多次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微课堂,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和法规知识,让群众了解垃圾分类投放要求。面对不配合的村民,何燕强就和社区、街道领导找他谈心,直到他接受垃圾分类为止。”

  现在,村里每晚都有三个义工蹲守在垃圾分类点,做垃圾分类督导工作。横岗街道垃圾分类办负责人林东和指出:“上围新村每天分出厨余垃圾达70多公斤,达到人均每日分出家庭厨余垃圾0.1公斤的目标值,居民垃圾分类习惯已逐渐养成。”

  调查对象:酒楼食肆

  厨余垃圾在所有垃圾中最难清理且产量最大,《条例》实施后,作为厨余垃圾生产“大户”,餐饮酒楼食肆落实垃圾分类情况如何?民生调查小组走访时发现,相较于住宅小区、城中村,酒楼餐饮店等垃圾分类落实情况好些,大部分社区餐饮店都统一设置了专用厨余垃圾桶,有专人上门收集;餐饮连锁店员工也较有分类意识;商业步行街针对人流性大的特点,采取集中收集后再分类的做法,大多数外卖商家也不再免费提供一次性餐具。

  后厨专配餐厨垃圾桶,每天两趟定时拖运

  走访发现,不少酒楼餐饮店的后厨都专门配备了垃圾桶。在宝安区甲岸村的潮汕中式快餐店,专配的是个约60升的绿色餐厨垃圾桶。“这是甲岸社区给配备的,城中村的小吃店基本都有。”该店家说,每天会有小型餐厨垃圾收运车上门回收餐厨垃圾,“一天来两趟。”

  荣基·四海一家家常菜的店家也表示,以前是把所有垃圾都倒在一个垃圾桶里,《条例》实行后已开始做垃圾分类。每天14时和19时左右垃圾收运车上门后,会再次清理餐厨垃圾桶以供使用。

  但也有些餐饮店没有使用配发的餐厨垃圾桶。沙县小吃的店家表示,虽没用餐厨垃圾桶,但会等收运车上门时将餐厨垃圾倒进去。

  “之前要请专门的公司上门回收餐厨垃圾,一个月要支付500—600元。”宝安中心店的东北民俗村厨房经理关先生介绍,现在只需要每晚9时前,员工将餐厨垃圾倒在旁边的风临洲厨余垃圾回收点。

  同样自己投放垃圾的餐馆还有味千拉面(建安一路分店)。该店值班经理孙先生说,厨余垃圾收运企业每晚8时会定时回收垃圾。“收运车停在餐厅100米外的地方,但那个时间段我们很忙,抽不出员工去倒垃圾。”孙经理说,该店9时打烊后再由员工把餐厨垃圾送到新安湖八期垃圾转运站,“我们餐厨垃圾不足垃圾总量的20%,纸巾会和餐厨垃圾放在一起。”

  品牌连锁餐饮店分类意识强,商业步行街先收集后分类

  中午时分,深圳东门商业街的麦当劳光华店内人头攒动。在二楼、三楼醒目位置,可看到张贴的生活垃圾分类指引。店内安置的垃圾投放箱颇具设计感,并针对餐饮特点进行特别分类。其中,二楼用餐区设有5种分类垃圾投放桶,可分别投放水和冰块、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以及有害垃圾。

  在清理餐后桌面时,服务员先将托盘里还未喝完的饮料倒入回收“水和冰块”垃圾桶内,再将饮料杯、汉堡包装袋、用过的纸巾扔进回收“其他垃圾”桶,吃剩的食物残渣则倒入厨余垃圾桶内。

  大多数顾客也按指引顺利分类。“麦当劳里的垃圾投放指引非常清晰,也可以很好地引导顾客去自觉分类。”顾客张小姐说。

  而在东门步行街,垃圾分类则采取先集中后分类的做法。记者看到,这里最多的就是“其他垃圾”桶,平均每50米左右就有两个,方便游客投掷垃圾。桶内可以看到食物残渣、竹签、纸巾、奶茶杯以及塑料袋等垃圾,然后再统一拖到位于东门柠檬街四楼的垃圾分拣中心去分类。

  “东门人流量太大了,依靠游客进行垃圾分类不现实。因此将垃圾集中在此处理,将可回收的纸巾等拣出,剩下的餐厨垃圾会集中处理,再由托运公司清运。”东门町的物业管理人员陈先平说。

  同时,商户垃圾也是统一由保洁公司负责。“东门町大大小小餐饮商户在400家左右,占整体商户数量的一半左右,但大多数是小摊,厨余垃圾量并不多。一般商户会集中把垃圾倒进其他垃圾的大桶,也是由环卫工人送至分拣中心。“统一运输统一分拣,也是服务商户,减轻他们的压力。”陈先平说,为减少异味,分拣中心温度控制在20摄氏度左右,高峰期保证每小时消毒一次。而600升的垃圾桶,平均每天要拉满15桶。

  不免费提供一次性餐具,收费0.01元至0.3元不等

  《条例》规定,餐饮服务和餐饮配送服务提供者不得免费向消费者提供一次性筷子、叉子、汤匙等餐具。走访时,不少餐饮场所,特别是连锁型餐饮点都已遵照执行,对一次性餐具加收费用,但收费标准不一。

  比如,味千拉面一次性餐具要0.3元一份,而东北民俗村(宝安中心店)仅需要0.2元一份。而麦当劳光华店,餐桌和取餐区均贴有不免费提供一次性餐具的提示。打开麦当劳手机端点餐页面发现,其订单底部明确标示了一次性餐具收费是为了“助力环保,响应政府号召”,每单餐具费用收费0.1元,消费者必须勾选是否需要餐具才能提交订单。

  除堂食外,外卖平台的不少商家也新增了“餐具选择”项,消费者在点外卖时必须选择是否需要餐具,如需配送餐具则要额外支付费用,费用大多为0.1元。

  “不提供餐具挺好的!”常年点外卖的深圳白领卢先生表示,此前点外卖导致留了许多一次性餐具,扔了可惜放着也基本不会用,“就算在家吃外卖,个人偏爱用家里餐具,一是卫生,二是环保。现在有了‘不需要餐具’,这个麻烦也省了。”但卢先生发现,也有选择不需餐具,但商家惯性配送餐具的情况。

  但也有消费者提出一些问题,李小姐在壹方城椰够够饮品店结账时发现,额外支付了一分钱。店家表示“是为了响应政府号召,不提供免费一次性餐具,该一分钱为纸质吸管费用。”对此李小姐表示购买的是饮品,店家没有提供其他非一次性餐具以供选择,“这钱花得有点强制了吧!”李小姐说。

  还有市民表示,支持一次性餐具收费,但建议收费标准更规范一点。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