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城管 > 媒体宣传

培养分类习惯 引领绿色风尚——宝安区生活垃圾分类系列报道之好家庭素描

日期:2021-06-11 09:49:13 信息来源: 字号:【 视力保护色:

微信图片_20210611105230.jpg

生活垃圾分类好家庭刘国成向记者展示自制垃圾分类容器。

  一个人,能否改变一座城?根据《宝安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激励细则(暂行)》,激励对象分为生活垃圾分类“好家庭”、“积极个人”、“绿色小区”和“绿色单位”。其中,“好家庭”申报条件为:家庭成员准确分类投放垃圾每年累计不少于120天;参与住宅区生活垃圾分类现场督导、入户走访或宣传活动,每年累计不少于6次。

  连日来,记者深入采访宝安首批“生活垃圾分类好家庭”发现,这些拥有生活垃圾分类良好习惯的个人,先通过坚持改变一家人,进而影响一栋楼乃至一个小区,良性循环,长此以往真的可以改变一座城!

  A

  熟悉分类知识,培养分类习惯

  “熟悉垃圾分类知识,是培养分类习惯的前提。”这是新安街道中粮天悦刘国成家庭的经验之谈。刘国成家庭住3人,共晚餐5人。为充分了解垃圾分类标准和常识,他动员家庭成员观看深圳市垃圾分类宣传视频;积极参加宝安区、新安街道举办的生活垃圾分类宣导、微课堂、分类实践和义工活动,丰富家人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并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行动。

  2020年,其全家参加垃圾分类准确投放超120次,每天产生厨余垃圾由原1.6公斤降至1.1公斤以下,其他垃圾则降到不足1公斤,远低于城市人均1.3公斤的水平。

  无独有偶。为培养家人垃圾分类习惯,福永街道万福人家孙小玉家庭,利用周末组织全家参观老虎坑垃圾填埋厂,工人们24小时轮班工作的辛苦,让一双儿女双眼湿润,当即表示“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燕罗街道刘维良家庭,自实施垃圾分类开始,家庭成员经常参加社区开展的垃圾分类知识讲座,多渠道学习垃圾分类知识……

  B

  配置分类设施,实现物尽其用

  “垃圾,其实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基于这种认识,自深圳市实施垃圾分类以来,航城街道南航明珠花园孙大兵家庭坚持实行“三桶两袋”垃圾分类法,即一个垃圾桶盛放厨余垃圾,剩饭剩菜直接倒入;一个桶放可回收垃圾,装干净塑料、纸质包装盒等;另外一个桶放污染的纸巾、塑料盒袋、泥土脏物等。“两袋”即小袋装电池等有害垃圾,大袋装可回收的塑料瓶、易拉罐等。

  福永街道孙小玉家庭,长期在客厅玄关处放一个纸箱,用来装金属、易拉罐等可回收物,还将过期药品单独放置,隔段时间便拿去社区换小礼品,此举已坚持多年。

  新安街道刘国成家庭更把垃圾分类做到极致,就连各个垃圾容器都是利用废物DIY改造的:将用过的大容量洗衣液瓶、水瓶等,改造为直装式厨余垃圾桶,每天定时倒入小区厨余垃圾投放点后,再带回家清洗实现循环使用;将废旧小盒子做成有害垃圾收集容器,收集过期化妆品和电池;用大包装箱收集纸皮、用环保袋装金属罐和玻璃罐,每周六投放到集中投放点。

  C

  义务督导宣传,引领分类时尚

  “环保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应该被推广的理念。”记者采访中发现,获评宝安区生活垃圾分类好家庭的所有家庭及成员,均积极参与并超额完成义务督导和分类宣传任务,成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引领者。

  西乡街道径贝社区马信义家庭,户主马信义已经65岁,现任绿宝宝公益组织志愿者服务站站长和义工部部长。他及家人每天穿梭在全区各个街道、小区、学校宣传垃圾分类;每天下班后,身着工作服、手拿垃圾袋,成为一家人在小区义务督导并处理垃圾分类的标配。夫妻俩还经常教大家利用垃圾制作环保酵素。

  自去年2月开始,燕罗街道山门社区刘维良家庭成员陈世燕,每晚7点至9点,坚持到下山门二小区垃圾分类点,进行社区垃圾分类督导,风雨不改。石岩街道石龙社区好家庭张桂喜一家,2019年7月起在石岩街道号召下加入小区垃圾分类志愿督导队伍,平均每周两次和物业人员一道入户宣传垃圾分类,并坚持每晚分类督导2小时以上。在孙小玉影响下,大女儿去年暑假成为小区垃圾分类督导员。(宝安日报2021年06月11日星期五A10版)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