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垃圾分类高质量发展,是从80分做到95分。”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环境与能源学院副院长徐期勇说。
“与欧盟发达国家相比,深圳垃圾处理的碳排放强度已经处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清华大学国际研究生院长聘副教授李欢评价道。
5月25日,在大鹏新区国际生物谷坝光展示厅,深圳和南充两座城市来了一场垃圾分类高质量发展主题论坛。一众嘉宾依山观海,为垃圾分类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会上,两位嘉宾发表主旨演讲时均指出,实现垃圾分类产业化,是垃圾分类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实现垃圾分类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他们详细剖析新形势下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发展前景与趋势,探索城市垃圾分类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模式。
深圳固废处理减碳能力全球领先
碳达峰、碳中和是时下热门话题,而这其中,妥善处置固体废弃物是一道绕不过的坎。
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联合进行的研究显示,当前,由固体废弃物产生的碳排放约占全球的5%,但是,随着能源结构调整,到2060年,全球温室气体大概有62%来自固体废弃物处理环节。
对此,李欢认为,废弃物管理行业的碳减排潜力大,将是我国未来碳中和的重要抓手。“在固废处理行业进行减碳,比较容易实施,而且在欧盟等地也取得了成效。”他说。
固体废弃物,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称:垃圾。建设国内第一座现代化垃圾焚烧厂、成为首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深圳在垃圾管理上一直领全国之先,虽然每年的垃圾产量逐年增加,但是回收处置的比例也节节攀升。
如今,深圳已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管理系统,涵盖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等各类型固体废弃物。
得益于在全国率先实现生活垃圾全量焚烧,并大力推行资源回收利用,深圳的生活垃圾碳排放强度为0.14 tCO2/t MSW。
李欢分析道,如此成绩领先全国其他城市,基本上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铁十条”成为深圳调动基层行动力新抓手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也是北上广深之中,垃圾处理压力最大的城市。
徐期勇列举四座一线超大型城市的数据,指出:“深圳以最小的土地面积,却高效、环保地处理了第二多的生活垃圾。”
目前,深圳在全市推行生活垃圾集中分类投放、定时定点督导,实现专车专运分类运输,新建的垃圾焚烧、厨余处理等设施也增强深圳的垃圾分类处理能力。
自2018年起,深圳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公众教育 “蒲公英计划”,针对公众和校园两大教育板块,组建推广大使、督导员、志愿者等四支宣传队伍,在城市内积极宣传垃圾分类理念。
2022年,深圳更进一步,出台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铁十条”,进一步将工作任务传导至社区,调动基层庞大的行动能量。
徐期勇指出,在一系列组合拳配合下,深圳正取得优异成绩:每天分类回收量为1.5万吨,回收利用率接近一半,为47.2%。
专家观点:垃圾分类产业化是未来发展方向
那么,推动垃圾分类高质量发展,深圳还有哪些短板?该如何补齐?
论坛期间,徐期勇引述万科公益基金会研究编制的《深圳社区环境可持续建设现状调研报告》,研究显示深圳依然在垃圾分类上有改善空间,例如部分居民缺乏分类知识和意识、垃圾桶等设施不足、垃圾分类管理不完善。
“如果说深圳的垃圾分类已取得80分,怎么样能将成绩提升至95分?”
徐期勇认为是“充分利用科技赋能。”他表示,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拥有非常先进的智慧监管大平台,上面显示垃圾分类的各项数据。
在他看来,运用人脸识别等技术增强投放体验、利用深度学习技术识别可回收物图像、建立垃圾回收积分系统等,都有助深圳提升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提高城市的垃圾处理效率。“深圳是一座科技创新型城市,在垃圾分类高质量发展方面大有可为。”
他总结道,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形成,这三点是垃圾分类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在清华大学国际研究生院长聘副教授李欢看来,未来垃圾处理会遇到的挑战。“从全国趋势来看,一方面,中国的人口结构在发生变化,生活垃圾产生量增长也跟着减缓。另一方面,生活垃圾的处理模式也从填埋转向焚烧,碳排放的强度快速下降。”
李欢建议,要构建城市生活垃圾弹性处理系统,将周边城市的有机固废纳入进来,把焚烧厂变成城市的能源转化中心。“这需要跨部门跨区域的协作,共同推动城市垃圾管理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上述两位专家还共同认为,实现垃圾分类产业化,是垃圾分类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垃圾分类提供更为强大的动力来源,也是构建垃圾分类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主旨演讲之后,论坛邀请四位嘉宾,围绕垃圾分类的实践经验展开深入探讨。
大鹏新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负责人对几年来的举措如数家珍。他介绍,从2020年开始,大鹏新区就在大鹏所城-较场尾片区开展景区垃圾分类共建共治共享试点工作。该新区城管、文体、属地街道等政府部门从管理转变为服务,与民宿协会等社会组织开展推广景区“定时定点收运+计量收费”模式,引导民宿业主、社会组织主动参与景区垃圾分类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