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5日是中国首个全国生态日,也是深圳公园堆肥体验项目共享收获的日子。
近年来,深圳城管部门积极探索多元主体力量共治垃圾分类工作的模式,构建可持续治理的长效机制,共同建设“无废城市”。
2022年,深圳“公园堆肥行动助力垃圾分类公众教育”项目正式启动,以公园堆肥为载体,撬动蒲公英志愿讲师团队持续行动,探索垃圾分类公众教育新路径,推动公众持续参与源头减量和垃圾分类,形成全民关心、持续支持和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社会氛围。
8月15日,2023年全国生态日暨深圳公园堆肥体验季闭幕仪式在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科普教育馆举行。活动聚焦“堆肥,从零开始”,旨在呼吁更多市民参与生态堆肥,共创深圳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共建美丽深圳。
本次活动由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指导,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福田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共同主办,万科公益基金会资助,深圳市龙华区零废弃促进会承办。
“厨余”变“沃土”
探索生态循环新模式
深圳,一座公园之城。近年来,深圳不断探索公园生态建设的新路径,将公园城市建设与垃圾减量分类相结合,打造零废弃公园,打造深圳垃圾分类科普新场域、新模式。
2022年,深圳“公园堆肥行动助力垃圾分类公众教育”项目正式启动,并在香蜜公园、莲花山公园等公园陆续试点,通过生态堆肥的方式就地处理绿化垃圾,如枯枝烂叶、落花败草等,腐熟成肥后的堆肥直接回用于公园绿化,让绿化垃圾不出园就能得到资源化利用。
“在生活中,很多我们以为无用的垃圾,其实大有生态价值。就比如说,厨余垃圾与绿化垃圾,它俩结合可以堆肥成为‘沃土’,完成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刘元喜介绍,生态堆肥是最接近大自然处理生活垃圾的一种方式,不仅可以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更有助于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与分类。
生态堆肥是指利用自然规律,将厨余垃圾、植物残渣变为肥料的简单方法,模拟大自然的物质循环,利用微生物将有机垃圾分解成养分。这样产生的肥料能改良一些土壤结构,使其适合种植并富含营养。就地堆肥还能减少营养土、泥炭土的外购,降低对环境的破坏。
经过一年的探索、实践和优化,深圳推动“公园堆肥行动助力垃圾分类公众教育”项目向纵深发展,覆盖4个公园、9所学校28个班级,并通过蒲公英讲师培训,累计开展121场活动,吸引近4500人次参与。
深圳市人大代表杨勤表示,自深圳实行垃圾分类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都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引导,也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参与。“希望大家一起把生态堆肥做得更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圳经验。”
争当分类践行者
凝聚社会多元主体力量
垃圾分类工作离不开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一年来,越来越多的市民参与生态堆肥,成为促进垃圾源头减量的践行者。
活动现场,主办方为参与公园堆肥行动的优秀志愿者颁发了荣誉证书,并邀请知名专家、共建花园代表、学员代表结合自身经历分享对“生态堆肥行动”的未来发展方向的看法。
蛇口社区基金会首任执行秘书长、深圳市南山区共建花园项目总统筹陈风老师作为共建花园代表,分享多年来如何以共建花园为抓手,带领周边市民实现“从厨房到花园”的堆肥行动;蒲公英堆肥行动者代表刘洪均分享了在校园里的生态堆肥实践经验和成果,展现了一个生态校园开展堆肥行动需具备的条件和资源,以及校园场域下组织堆肥活动的多元方式;社区堆肥行动者王静老师通过几个案例特别分享在公园场域开展堆肥对公众参与垃圾分类的价值。她说:“公园堆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身临其境的示范和教育机会,同时,还促进了社群合作和互动增强公众参与的动力。”
活动主办方表示,希望越来越多的市民们能参与到生态堆肥行动当中,助力深圳垃圾分类工作,在日常践行绿色低碳生活,以“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方式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为建设美丽深圳作贡献。
传递“零废弃”理念
减少生活中垃圾的产生
“万物都可以循环使用,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
“希望让更多的孩子从小就学习垃圾分类、堆肥变沃土的好处。”
“第一次参与生态堆肥,希望能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参与这项这么有意义的活动。”
……
活动现场,设置了深圳生态堆肥行动成果展示,“木工坊—堆肥装置制作”“旧衣回收”“一叶一世界”植物拼贴画、“牛奶盒变变变”“玩转土壤”“落叶新生”等主题点位前,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参加各项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垃圾分类的乐趣,学习零废弃生活的方法。
“我们希望通过系列公益体验活动,倡导‘零废弃’理念,促使更多人参与行动,一起减少垃圾产生,让‘零废弃’成为一种生活常态。”万科公益基金会高级项目经理吴丹表示,2018年,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与万科公益基金会达成合作协议。5年来,携手推动蒲公英计划诸多项目,实现垃圾分类公众教育规模化、平台化、常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