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垃圾分类 > 蒲公英计划 > 分类宣传 > 媒体报道

深圳探索社会协同共治垃圾分类

日期:2023-10-26 12:00:39 信息来源: 【字体: 视力保护色:

深圳市校园奶盒回收行动碳收益估算报告发布。

政社协同·推动垃圾分类高质量发展论坛现场。

  垃圾分类是改变每个人生活习惯的系统性、长期性的社会工程,政府、社会组织如何协同发力,形成可持续、可推广、可复制的垃圾分类工作经验?10月20日,“2023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年会暨中国环卫博览会”政社协同·推动垃圾分类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深圳会展中心举办。

  此次论坛汇聚全国行业优质资源,搭建生活垃圾分类经验交流、理念研讨的交流平台,邀请北京、青岛、深圳等市的优秀社会组织和优秀个人对所在地垃圾分类政社协同典型实践经验和工作模式开展交流,共同探索政社协同推动垃圾分类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科学路径。未来,深圳将进一步探索具有深圳特色的政社协同垃圾分类工作模式,为全国垃圾分类工作蓬勃发展贡献深圳经验。

  活动由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公益服务联盟主办,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共青团深圳市委员会支持,万科公益基金会、深圳市美丽深圳公益基金会、深圳市罗湖区小水滴环境保护中心协办。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副会长陈海滨、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晶昊,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垃圾分类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陈燕萍,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副局长黄立新,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主任梁治宇,深圳市志愿者联合会党委书记刘林波,深圳市人大代表杨勤、肖幼美、陈雄英,政协委员蒋雷,全国垃圾分类领域行业专家、政社关系研究方向的学界精英等出席会议并发言交流。此外,近200位相关单位、行业专家学者、行业协会、志愿者代表参加。

  多元共治:

  社会组织成为推动垃圾分类重要力量

  在多元主体参与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的大背景下,社会组织作为社会运行的黏合剂和助推器,在与政府协同推动垃圾分类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愈发凸显。

  论坛上,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副会长陈海滨指出,垃圾分类的实施是刚柔并济的过程,是制度硬约束和文化软约束的有机结合过程。各级政府及执法部门提供政策指导和公共资源支持,社会组织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重要力量,政社协同才能实现垃圾分类全过程的人力建设、有序执行和监管评估等各项事务。

  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副局长黄立新回顾总结了深圳对政社协同共治模式的探索。垃圾分类需要社会各界各献所长,尤其是需要政府、社会组织相互协同,形成合力。深圳垃圾分类公益联盟成员和联络单位从2016年最初的13家发展到今天的43家,成为发挥社会协同、推进公众参与垃圾分类的关键核心力量。深圳积极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在坚持党建引领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携手推动垃圾分类做深做细做实。

  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副会长刘晶昊宣读了《关于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倡议》,向全国环卫企事业单位和各级环卫行业协(学)会提出要把生活垃圾分类作为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工作。积极开展生活垃圾分类领域的研究与创新工作,不断提高生活垃圾分类的科技水平,促进分类工作效果的提升;积极开展以生活垃圾分类为核心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和管理,共同推进生活垃圾分类。

  大咖云集:

  共话政社协同推动垃圾分类发展

  会上,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联合国人居署中国项目主任张振山、深圳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主任梁治宇、万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谢晓慧为本次论坛作主旨发言,深入分享、交流政社协同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相 关政策理论研究、环保实践行动等。

  刘建国提到,垃圾分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标志,他剖析总结垃圾分类的中国式现代化进阶之路在于实现人、制、物的现代化。物的现代化是基础,制的现代化是保障,人的现代化是根本,要达到多元共治、和谐共生,体制创新、系统推进,部门职责落实、优化提升,推动全民参与。

  张振山详细介绍了“智慧减废城市”项目的情况,并讲解了在中国的工作,该项目通过开展知识和优秀案例分享、废弃物数据收集和监测、宣传与教育等工作,鼓励更多城市加入“智慧减废城市”项目,共同建设“无废城市”。

  梁治宇以深圳市垃圾分类公益服务联盟为例,分享深圳的实践经验。在联盟发展过程中,主要通过积极推动政社公益合作、持续拓展政府服务外包、加强成员的交流学习以及不断完善建章立制实现加强顶层设计,由此搭建平台枢纽。同时,打造品牌项目,拓展活动内容,校园奶盒回收行动、零废弃共建花园建设、开展垃圾分类堆肥行动多个项目让联盟成员发挥所能,深度参与深圳垃圾分类工作。

  谢晓慧分享了多方共建议题生态圈相关经验,拓展集合影响力来推动零废弃社区实现。总结万科公益基金会在“蒲公英计划”“绿见社区·益创未来”“绿缘计划”等项目以体系化的支持系统带动垃圾分类议题深入社区精耕细作;并与学界协同,探索厨余垃圾处理技术前瞻研究,进行技术探索,对标国际试验垃圾分类与碳排放工具实践。与此同时,提出以“美美与共的未来家园”为愿景,以生物多样性作为亮点, 探索建设可持续社区。

  典型案例:

  多角度诠释政社联动促垃圾分类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田丰、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资源与环境安全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叶、全国垃圾分类达人黄稳、山东省青岛市你我创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徐进作行业研究分享。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多角度诠释政社联动促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创新实践、专业化水平提升。

  田丰从环保宣教、五社联动、社会治理多角度对深圳市垃圾分类公众教育“蒲公英计划”开展分析。在他看来,“蒲公英计划”在环保宣教上取得显著成效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党委政府统筹全局,在政策方面提供充足支持;二是社会力量充分参与,多元主体协同合作;三是资金保障充足,政府与社会公益力量共同发力;四是充分利用城市的志愿服务资源,展开队伍建设;五是形成学校教育与公众教育协同共振的独特模式;六是建立与动员、协同、保障为一体的完整工作机制。

  何叶重点介绍了饮料纸基复合包装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实施进展。尤其是饮料纸基复合包装回收利用专委会履责工作开展情况,肯定行业自律模式、加强价值链协同合作、开展垃圾分类和资源利用社会宣传等的作用。

  黄稳分享了校园奶盒回收行动的起始发展。从小小的牛奶盒回收开始,由孩子的“小手”拉动家长的“大手”,进而带动全社会共同践行垃圾分类,让垃圾分类的新时尚深入人心。

  徐进分析了政社携手垃圾分类宣教、堆肥等多个减量创新案例,与社区内利益相关方合作,通过赋能和建立协作机制,唤醒邻里参与身边减量创新,共同实现社区垃圾分类新生态。

  课题研究:

  校园奶盒回收既资源化又减碳

  会上,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深圳市罗湖区小水滴环境保护中心、维他奶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专家学者组成的联合课题组重点发布《双碳战略下微观主体的减碳实践:深圳市校园奶盒回收行动碳收益估算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研究核算时间为2021年9月1日至2022年1月31日,期间回收22821.67kg奶盒,碳足迹涉及收集、打包、运输、再生多个环节,奶盒回收碳排放低至-2.03kgCO2/kg。其中,再生环节对回收奶盒的环境效益起决定作用,也是回收奶盒顺利运营的关键环节。总而言之,奶盒回收在回收资源的同时带来碳减排,作为垃圾减量分类治理的“小切口”,深圳市校园奶盒回收行动以小见大推动减碳实践,也推动了社区生态文明建设“大变局”,撬动社区环境面貌的“大治理”,蝶变出低碳生活的新绿意。(深圳特区报2023年10月23日星期一A04版)

附件下载: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