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潮玩垃圾分类,激活新时尚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6-13 09:16:27

  在鹏城深圳,一场关乎生态文明的绿色行动正以创新之姿蓬勃展开。清晨,背着书包的孩子跟着“熊熊看分类”的熊大熊二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傍晚,社区居民在智能回收箱前完成资源投递,用可回收物兑换生活用品;周末,志愿者们沿着山海郊野径开展“捡塑行动”,守护城市的绿水青山……

  从城市商圈到居民社区,从校园课堂到山海之间,深圳正以多元创新的实践,将垃圾分类理念融入市民生活的每一处角落。

  自5月22日启动全市第三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下称“宣传周”)以来,深圳通过多维联动宣传、深化分类实践、构建长效机制等重要举措,让垃圾分类从口号变为行动再化作习惯。

  这场全民参与的绿色行动,不仅勾勒出城市低碳发展的新图景,更在点滴之间,为超大城市治理探索出一条生态与文明共生的新路径,让“分类绿”成为深圳最鲜明的生态底色。

  “IP赋能+政社企联动”点燃分类热情

  全市开展各类宣传活动413场,直接参与人数约13万人次,影响带动超过125万人次……短短7天,今年的宣传周,深圳以“分类齐参与 低碳新时尚”为主题,构建起一套“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立体化宣传格局,以“线上刷屏、线下热捧”的双向互动格局,不断扩展垃圾分类参与的深度与广度。

  其中,5月22日的宣传周“开场秀”可谓心意满满,发布三大创新举措。升级“熊熊看分类”科普栏目,联动《熊出没》熊大、熊二推出2025年预告片,以动画角色视角揭秘“垃圾去哪儿”全链条,覆盖超百万亲子家庭;发布“垃圾分类科普研学地图”,串联全市10区25个特色点位,涵盖科普场馆、末端处理设施等,以“可看、可学、可体验”的沉浸式路径吸引更多人群参观;推出“深i回收”便民品牌,统一智能回收箱、运输车辆等VI标识,同步上线“深i回收”信息平台,为市民群众提供一站式回收网点信息查询服务,打通资源回收“最后100米”。此外,今年来自政府、环卫、物管、餐饮、酒店、物流、商圈等各大领域的代表,还面向深圳各界发出“分类齐参与”公开倡议,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合力推动垃圾分类走深走实。

  值得一提的是,为形成全媒传播“声浪场”,宣传周期间,深圳还构建起“传统媒体+新媒体+户外屏”全域传播体系,其中179块户外电子屏高频次播放主题海报,在抖音、小红书、公众号等平台发起相关话题,曝光量超1300万次。

  “无废商圈”“山海捡塑”做实低碳时尚

  多维联动宣传是为了进一步深化分类实践。宣传周期间,深圳还以“减量、回收、接力、研学、家校”为五大支点,推动垃圾分类从“理念倡导”向“精准落地”延伸。

  其中,在源头减量上,掀起一场从餐桌到商圈的“低碳变革”。“空杯减塑”行动引发全民响应,麦当劳、喜茶等千余家门店推出“自带杯优惠+空杯回收”,自活动开展以来,累计回收塑料杯190万个,日均减塑7000余个,相当于减碳近58吨;“无废商圈”建设从试点走向全域,通过设置零碳市集、可持续艺术展等沉浸式的场景体验,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结合设施、运营、消费三大板块,推动商圈垃圾减量;“3R酒店”引领行业变革,全市共形成29个“3R酒店”典型案例,客房、餐厅、大堂每一环节融入垃圾分类,107家形成“电子屏宣传+客房分类指引+布草循环利用”模式,带动住宿业源头减量成效显著。

  在智能回收领域,开启从“指尖”到“家门”的“资源循环”。截至目前,2471台智能回收箱覆盖深圳38.3%住宅小区,预计“智能回收箱”年底将覆盖全市一半住宅区。盐田区实现全辖区覆盖,坪山区以“视听+实地+入户”三维模式强化宣传实效,大鹏新区创新打造“景区+智能回收”融合应用场景,在东西涌登山口布设可回收物智能回收箱,提高景区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率。

  山海接力,开启从郊野径到生态圈的“减塑行动”。深圳还将鲲鹏径打造成为分类“新课堂”,启动“山海捡塑”行动,打造22个志愿服务点,5月动员4000名志愿者上山清理垃圾及劝导游客,吸引近10万名市民游客参与(含其他鲲鹏径相关垃圾捡拾活动),共清理垃圾3511公斤。目前,深圳已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支持、志愿者参与、市民响应的郊野径多元共治长效体系,将“山海捡塑”纳入常态化志愿服务,为全国打造“无塑生态径”样本。

  让分类“新时尚”澎湃城市绿能量

  锚定“十五运”城市品质提升目标,深圳还积极谋划,推动分类工作常态化、品牌化。

  从“单一活动”到“IP矩阵”力推品牌升级。将深化“蒲公英计划”,依托25座科普场馆推出“暑期奇妙之旅”,开发“熊熊看分类”系列短视频,力图形成“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的辐射效应。

  从“人工督导”到“智能管理”,深耕数字赋能。深圳将完善“深i回收”平台功能,充分利用“深i回收”平台,让分类回收“看得见、摸得着”,做好可回收物智能回收箱进小区工作,通过智能化手段便利居民参与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以有偿回收、聚废为宝的创新模式吸引更多人群自觉参与垃圾分类。

  完善志愿服务点矩阵,打造“山海捡塑”深圳品牌,推广“无痕山林”理念,力争“山海捡塑”再拓展。深化“小手拉大手”,校园教育再发力。通过奶盒回收、塑料课堂等活动,巩固家校社协同机制。

  从“城市治理”到“赛事服务”,深圳还计划以“十五运”为契机,将垃圾分类融入赛事全过程,在场馆宣传、赛事组织、观赛行为中倡导减废低碳,为打造“美丽全运”注入绿色动能。在赛事期间,深圳将加强场馆生活垃圾分类宣传,积极推广分类减碳、无废观赛等活动,鼓励赛事组织方、运动员、观众等群体在办赛、观赛、餐饮、住宿、出行多场景践行减废行为。借力全运会,广泛发动全民参与垃圾分类,实现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激发全社会共践低碳生活新时尚的城市热情。

  通过“宣传发动—实践带动—机制驱动”的三阶路径,深圳正将垃圾分类从“新时尚”培育成“好习惯”

  数据显示,深圳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从2020年的35%提升至2024年的49.1%,建成五级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伍1500支,参与垃圾分类的志愿者超过75万人,平均每5名注册志愿者中就有1名参与过垃圾分类志愿服务。这座年轻城市正以“圳能量”书写着超大城市垃圾分类的“绿色答卷”,让“分类绿”成为先行示范区最动人的生态底色。


相关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