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计划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2-06 18:35:42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一)以强化生活垃圾综合治理为抓手,实现环境卫生管理再提质。

  光明、龙华能源生态园建设取得新突破。完成平湖能源生态园二期改造提升,处理能力由1000吨/日提到1600吨/日。建成龙岗、南山厨余垃圾三相分离等项目,新增厨余处理能力790吨/日。完成光明田寮填埋场开挖搬迁,释放2.25万平方米土地资源。垃圾分类走在全国前列。推动基层做深做细做实垃圾分类工作,全市近5900个住宅区(城中村)全部完成楼层撤桶工作,提升优化2.1万余个密闭化垃圾分类投放点,配备各类收运车辆3200多台,建成垃圾分类科普场馆26个,厨余垃圾分类率提高至27.1%,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提升至47.2%。环卫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大力推进环卫作业机械化、清洁化、新能源化,2022年已推广LNG和氢燃料垃圾转运车202台,推广纯电动环卫车439台,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推广应用率达86.5%。大力推广新型环卫作业设备,全市市政道路机扫率超98%。制定环卫作业“负面清单”,完成961辆环卫冲洗车整改。持续加强环卫工人权益保障,开展一分钱爱心餐、爱心保险捐赠、阳光春雨行动等系列关爱环卫工人活动,惠及全市所有5万余名环卫工人。环卫精细化监管不断强化。加强全口径、全过程、全链条智慧化监管,实现全市2万余个投放点、5万余名志愿督导和社会监督人员及872台垃圾分类清运车辆、130余座垃圾分类处理点的在线监管。“厕所革命”深入推进。新建改造各类公共厕所345座,打造了福田区市民中心广场5号公厕、盐田区双拥公园公厕、南山区南山农批市场公厕等一批亮点公厕。上线“公厕地图”服务,实现全市4000余座公共厕所一键导航。

  (二)以推动公园城市规划落地为重点,实现园林绿化品质再提升。

  公园城市建设迈入新阶段。会同规划部门编制《深圳市公园城市总体规划暨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形成公园城市发展蓝图。编制《深圳市公园建设发展专项规划(2021-2035年)》,大力推进南海税务公园、宝安廉政公园等特色主题公园建设,完成人民公园、坪山儿童公园、嶂背郊野公园等26个公园建设改造提升,公园总数达1260个。公园服务品质不断提升。大力推进“复合型、生活型、生态型”公园建设,在全市公园新增轻餐软饮12处、直饮水点54处,在市属公园新增自动售卖机106台,推出公园消费市集,建设运动设施或场地150个,完成6个公园预约停车系统建设。在莲花山公园、深圳湾公园和中心公园开通公园巴士。建立全市公园服务“微门户”,实现1200余个公园导览、购票、停车等服务“一键预约、一网查询”,市民可获得的公园生活品质更高、服务更好。“山海连城”计划稳步推进。按照“一脊一带二十廊”生态骨架,编制《深圳市绿道网(多层次户外步道体系)专项规划(2021-2035年)》《深圳市远足径专项规划(2022-2025年)》,发布地方标准《远足径建设规范》,着力打造“鹏城万里”绿道品牌。全年新建改造绿道368公里、其中远足径郊野径248公里,绿道总里程达3119公里,打造了塘朗山-大沙河-深圳湾山海通廊、梅林山郊野径观蝶线等一批精品线路以及福田新洲河绿道、盐田半山绿道等一批精品绿道,一年来走近自然、走近郊野,享受户外运动的市民越来越多。城市树木保护全面加强。出台加强树木保护系列制度,对树木迁移砍伐“提级把关、从严监管”。做好迁移树木闭环管理,最大程度提高树木成活率和利用率。建立城市树木、绿地管理“一张图”,共录入道路绿地、公园、小区树木293万余株。绿化管理提升科学推进。落实关于科学推进城市绿化的有关要求,编制《岭南特色城市绿化主要树种推荐名录》,科学选择绿化树种,新增种植树木5万株。出台《深圳市林荫道认定办法(试行)》,加强树木抚育管护。加大立体绿化推广力度,新增立体绿化33万平方米。印发《深圳园林树木修剪工作指引(2022年修订版)》等标准规范,首创“树艺师”培训和技能认定,绿化管理更精细、科学和规范。积极推进以仙湖植物园为主体在深圳建设国家植物园。

  (三)以创建首届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契机,实现市容环境管理再提效。

  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组织各区开展市容环境整治“百日行动”、城中村市容环境专项整治、非法倾倒固体废物、等“大清理、大整治”行动。全面推行“行走深圳”一线工作法,发现并整改各类市容环境问题40万余个。落实沿街门店“门前三包”,全市25万家沿街门店,签订率达94.61%。建立市容环境管理长效化机制,将环境卫生指数测评升级为市容环境综合指数测评,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城市家具管理进一步规范。美化报刊亭亭容亭貌,减少报刊亭171个,置换智能报刊亭29个。建立早餐车管理台账,严格落实定时定点售卖制度。修订出台《深圳市户外广告设施管理办法》,加强户外广告及招牌设施监管,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设施拆除857个、加固350个,完成门楣招牌备案18678块。建立户外走字屏、户外LED电子显示屏、楼宇媒体立面管理台账,确保信息安全。城市夜间环境更加舒适。进一步调整深圳市景观照明“三同时”管控范围并正式发布,持续提高精细化管理维护水平。开展道路暗区整治,对60个路段路灯设施进行增设或改造,解决部分区域夜间照度不足问题。正式启动大鹏星空公园建设,西涌社区正在创建国内首个国际暗夜社区。举办2022深圳光影艺术季,促进城市夜间经济发展。

  文明养犬管理持续深化。完善文明养犬全周期监管模式,引入犬只鼻纹识别技术,常态化开展执法行动,实现收治犬只的全量登记和全流监管,共收治流浪犬只4874只。成功举办第四届“5•29”深圳爱犬日活动,采用线上和线下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广泛传播文明养犬理念,参与线上公开课人数超50万。环境氛围营造保障有力。全力做好重大节日氛围营造,春节期间设置购花点350个,在430多条市政道路和各大公园悬挂灯笼19.8万个(串)、国旗4300面。国庆期间组织在全市道路、公园悬挂国旗11万余面,在公园(广场)、道路绿地设置国庆主题小品96个、提升绿化景观500余处,营造了热烈、喜庆、祥和的氛围迎接国庆和党的二十大。

  (四)以创新管理理念模式手段为牵引,实现现代管理治理再提标。

  城市管理“一网统管”初具雏形。开展全市城市运管服平台建设,接入9个业务系统数据,市级环卫全周期运管服平台率先落地试运行。制定印发《城市运管服平台深圳市环境卫生信息化系统规范(试行)》,统一全市环卫信息系统数据标准。推进城管便民服务“一键达”,美丽深圳公众号新增“深I绿道”等5大功能,关注人数已超210万。街道综合执法管理不断完善。推动建立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导师制”,常态化开展正风肃纪、案件评查,深入推进执法队伍正规化建设。做好垃圾分类执法、绿化执法、黑煤气”执法等重点领域执法,为城市管理工作提供执法保障。公众参与城市管理更加广泛。大力开展城市管理志愿服务,“城市文明使者”志愿者超过12万人,“美丽深圳志愿者”注册人数6500余名,共组织垃圾分类督导、文明养犬宣传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873场。举办2022年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开放日活动,覆盖群众达50万人。大力推进社区共建花园计划,举办“共建花园遛遛游园会”,发动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建设社区共建花园120个。城管公共文化服务形成品牌。充分利用管辖的公园、绿道、科普教育基地等空间,大力开展城市管理文化与服务活动,成功举办迎春花市、“最美阳台”、绿道欢乐跑、簕杜鹃花展等系列花展、深圳湾音乐会、公园文化季、“蒲公英”零废弃环保季等活动。其中,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花展共有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81个机构和个人参展,累计线上观展达1100万余人次。

  (五)以加强队伍建设管理为保障,实现城管事业发展再提速。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局党组开展“第一议题”学习41次、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7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城管领域落地生根、结出硕果。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深化模范机关创建,扎实开展“三争”行动,完成3个党总支、53个党支部集中换届和局团委换届,全局共2200余人次支援街道社区防疫和志愿服务,党员先锋和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强化,基层党建水平不断提升。全面防范各类风险。对安全生产、疫情防控、舆情处理、信访维稳等各类风险防控工作实行“一周一调度”,严格压实工作责任。认真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开展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整治、房屋建筑“百日攻坚”专项整治等行动,排查和整治各类安全隐患2万余处。提升应急保障能力,修订应急管理相关制度,组织1600余人次开展各类应急演练240余场。加强科技强安建设,积极利用无人机、物联网感知等技术,强化作业安全管理、灾害防御、事故防控和应急处置。全年未发生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全面强化内部管理。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持续完善城市管理法律体系,严格履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大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为城市管理提供制度保障,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认真做好办文办会、政务公开、督查督办、物业管理等工作,政务规范高效运转,推动重点工作落实落地。加强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科学合理编制预算,积极推动预算执行。

  二、2023年工作计划

  2023年工作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关于城市管理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先行示范为标准,对标世界最好最优,埋头苦干、奋勇前进,扎实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全力打造高品质、高颜值的绿美公园城市和文明洁净城市,为深圳加快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优质的市容环境保障。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入推进“山海连城绿美深圳”生态建设。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落实省委、市委有关工作意见,科学有序开展城市绿化美化,完善构建全域公园体系,助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努力让深圳成为绿美满目的花园。

  1.实施公园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创新优化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关键技术,融合濒危物种保育、水源涵养、保护修复、森林游憩康养、森林碳汇、森林研学等营林目标,稳步实施桉树纯林、速生相思纯林等低效林改造,建设近自然地带性的健康稳定的森林群落。加强中幼龄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后抚育,促进森林蓄积量和固碳量。加强薇甘菊、红火蚁等有害生物综合防治,保护生态系统稳定。开展自然郊野公园、绿道沿线、森林景观近自然改造与经营,增加色彩季相变化。

  2.实施城市绿化美化提升行动。坚持适地适绿、因地制宜,科学选择绿化树种,通过在城中村、重点开发片区等区域留白增绿、见缝插绿、补植添绿等多种渠道增加城市绿量,全年新种植树木10万株以上。大力推广立体绿化,打造一批绿色建筑立体绿化样板,全年新增立体绿化20万平方米以上。组织开展林荫道抚育,全年抚育认定林荫道300条,打造10条以上春有花景、夏有林荫的特色花景林荫道。对道路绿化组织实施微改造、低冲击、富有艺术与文化内涵的景观营造,在重要节点、地铁出入口打造花园路口、街心花园。依托城市山体、水体等营建(扩建)花带花海,让绿水青山成色更足。高标准办好粤港澳大湾区花展、公园花展、迎春花市等系列花事活动,提升绿美深圳品牌影响力。

  3.实施绿美空间保护提升行动。加强自然郊野公园保护、建设和管理,加快推进观澜、松子坑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修编。加强绿地土壤修复,加大公园内的水蕨、仙湖苏铁、桫椤等珍稀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加强道路绿化精细化养护,出台全市道路绿化统一的管理标准,使全市绿化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推进建设深圳国家植物园,持续提升仙湖植物园物种保育、科学研究、园林景观和科普教育水平。加快推进部九窝生态修复,为城市生态多样性保护作出更大贡献。

  4.实施公园城市建设提升行动。不断优化公园布局,大力推进公园融城,加快中心公园-笔架山公园-莲花山公园-梅林山公园-银湖山公园“五园连通”工程落地实施,推进公园群建设,不断提升公园服务均衡性、可达性。创新开展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等各类公园建设,2023年组织新建、改造公园30个,建设社区共建花园120个,开展笔架山体育公园、洪湖公园等特色主题公园建设。持续建设“复合型、生活型、生态型”公园,广泛设置各类便民服务设施,在全市打造10个“宠物公园”,新建、改造40片以上户外运动场地,新增轻餐饮10处、公园书吧6个。大力推进公园停车场上线预约停车服务,实现全市公园停车一键预约,全面提升公园服务功能和品质。

  5.实施全域绿道网建设提升行动。依托“一脊一带二十廊”生态骨架,全面启动山海连城三年行动计划,推动绿道、郊野径远足径、自行车道等“多道融合”,打造“鹏城万里”多层次户外步道体系。全年建设提升绿道330公里、其中都市型绿道70公里、远足径郊野径260公里,绿色休闲步道总里程达3300公里。深入挖掘步道沿线的自然、历史、人文、产业等资源,规划梳理特色步道线路100条,打造特色步道40条。组织开展绿道欢乐跑、品牌徒步越野等活动,让更多市民畅享“山海城”交融的美好生活。

  6.实施全民爱绿植绿护绿行动。加强城市树木保护管理,严禁过度修剪,严格落实树木砍伐迁移提级管理要求,最大限度减少树木迁移砍伐,提升树木迁移成活率。完善城市绿地和树木资源管理系统,建成城市树木迁移砍伐监管系统,将全市公园、道路绿地和小区树木纳入“一张图”管理,实现城市树木全过程、可视化监管。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物业小区、居民家庭开展绿化美化,广泛开展最美阳台、社区共建花园等群众性绿化美化活动,引导全民参与城市绿化建设。全面普查违规占绿、破坏绿地的行为,加大查处力度。大力开展自然教育体验,在全社会广泛营造爱绿植绿护绿、绿化美化家园的氛围。

  (二)坚持节约集约,打造生活垃圾高效低碳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典范。落实全面节约战略,以最优技术、最高标准,建设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循环利用,提升环卫作业和设施设备污染控制水平,促进城市减污降碳、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助力深圳建设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示范城市。

  7.提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水平。加快推进龙华、光明能源生态园、深汕垃圾焚烧项目建设和平湖能源生态园一期提升改造。建成盐田、光明餐厨处理设施,新增处理能力1200吨/日。探索试点厨余垃圾与生活污水等废弃物协同处理,全面提升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效能。

  8.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和循环利用水平推动《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修订。加强源头管理,持续强化宣传教育督导,充分运用视频监控、AI督导、智能视觉识别等技术手段,提升前端投放监管水平和市民分类参与率、准确率。推进“两网融合”,积极构建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不断完善玻金塑纸、大件垃圾等可回收物的回收体系。开展垃圾分类碳减排评价研究。继续强化社区基层垃圾分类工作,完善条块结合的监督评价体系,加大垃圾分类执法普法力度,切实提高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效,2023年全市厨余垃圾分类率达25%,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8%。

  9.提升环卫设施设备清洁化水平。落实“能源革命”要求,全面推进环卫作业清洁化、新能源化。鼓励探索应用地埋式收集、转运设施和气力收集系统,推广采用垃圾转运站静音压缩和除臭设备,消减垃圾收运环节的噪音和臭气污染。加快推进深圳环卫科普馆建设和卫生处理厂升级改造。继续推进龙华黎光等已封场填埋场开挖搬迁工作,释放土地资源。

  10.提升城市整体洁净水平。探索以环卫一体化为基础的市容环境综合运维服务模式,整合基层环卫管理资源,加强质量考核和常态化监测,强化负面清单动态管理,健全环卫常态化、精细化管理机制。完成环卫全周期运管服平台升级改造,推行“视频+AI”监管模式,推动环卫作业、垃圾处理全过程智慧化监管。深入研究和优化城市快速干道、城中村、人行道等不同场景下的环卫作业模式,提升机械化、智能化作业水平。建立健全环卫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提升体系,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持续开展关爱环卫工人活动。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加强全市公厕运维监管,新建改造和功能完善各类公厕200座。

  (三)坚持协调发展,营造更具韧性、更有活力的城市环境。全面落实“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的要求,加大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着力解决各类市容环境问题,统筹推进城市街区内的城市照明、户外广告和城市家具等“全场景、全要素”品质提升,让城市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11.加强城市照明品质提升。完善城市照明基础设施,对2.8万盏LED路灯实施节能改造。全面梳理整治城市道路照明暗区,全年组织全市完成不少于60处暗区整治,为市民提供安全舒适的夜间出行环境。持续推进大鹏星空公园建设,申报创建国内首个国际暗夜社区,开展相关社区、海滩及海域过度照明治理,策划星空观赏、星空摄影、星空露营等活动。指导各区因地制宜开展建筑立面、橱窗广告、灯光夜景等一体化提升建设,营造不同主题的灯光夜景氛围和夜间消费场景。高水平举办2023光影艺术季,助力深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12.加强街区市容景观营造。组建城市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开展“城市美学”行动,提升市容景观品位品质。抓好《深圳市户外广告设施管理办法》实施,指导各区进一步规范户外广告设施设置和管理,结合街区风貌,对特色区域户外广告进行设计指引,提升街区公共空间美观度。开展报刊亭、早餐车等专项整治,完善管理台账,推进早餐车示范街试点,探索以技术创新丰富城市家具便民服务功能。规范公共空间椅凳设置,完成《深圳市公共空间城市家具设置指引(椅凳篇)》,让城市街区更美好、更人性。

  13.加强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大力开展市容环境整治“百日行动”,更加精细、精准开展市容环境短板问题和城中村、背街小巷、公共广场、农贸市场等重点区域、薄弱环节的“大扫除、大清理、大整治”,确保城市环境始终保持在高位水平。试行划线规范摆卖和有序疏导新模式,疏堵结合平衡市容管理和民生需求。全力做好城市重大活动、重大节日景观氛围营造和市容环境保障工作。

  14.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健全行政裁量基准,探索不见面执法新手段,组织街道综合执法加大“六乱一超”、垃圾分类、不文明养犬等关系市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以有效执法解决管理难点问题。优化街道综合执法体制机制,健全部门间协同联动机制和会商机制,加强执法队伍日常管理监督和业务培训,推动街道加快专业人才招录,持续提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正规化水平。

  (四)坚持创新驱动,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紧扣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任务,顺应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需求,进一步创新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推动城市管理智慧化、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打造更高水平的城市管理。

  15.全面推进“智慧化”管理。基于全市域时空信息平台(CIM平台),推动“一网统管”“城市运管服平台”“智慧城管”三者融合。在已出台的城市运管服环卫行业信息化系统规范的基础上,统筹制定园林绿化、市容景观等行业信息化标准规范,加快全局信息系统优化集成整合,逐步形成内部办公管理、业务应用、公众互动服务三个综合平台。初步建立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容景观、城管执法等行业全周期智慧化管理模式,打造一批BIM/CIM典型示范应用场景。完成“一网统管”城市管理专题建设。全面提升线上为民服务水平,以“美丽深圳”公众号为窗口,不断优化公厕地图、公园门户、户外广告审批、养犬登记等服务,打造市民最贴心的“线上城管”。

  16.全面推进“法治化”管理。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组织开展法规规章的执法检查。切实履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系统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完成《深圳经济特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修订并颁布实施,推进《深圳经济特区公园条例》《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公共厕所管理办法》等的制定、修订工作,不断健全城市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城市管理领域法律问题研究,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善于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解决问题。

  17.全面推进“科学化”管理。加强规划引领,编制项目建设库,加快推动各类规划和重大项目的落地实施。加强城市管理全领域、全流程标准体系建设,筹建全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推进《厨餐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监管标准》等管理标准文件的制修订工作。编制出台城市管理全行业领域管养维护合同范本,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加强与科研院所、专业机构、高校合作,建设高水平的城市管理决策智库,强化科研项目管理和科研成果应用,加快建立城市管理现代化国际化指标体系、城管项目全方位价值评估体系。

  18.全面推进“精细化”管理。持续深化“行走深圳”一线工作法,将管理重心压实在街头路面,在一线发现和解决问题。全面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督促商家、门店等自觉履行市容环境管理责任。提升数字化城管指挥调度和问题闭环处置能力,对有关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根治城市管理痛点、难点。制定实施涵盖环境卫生、园林绿化、设施容貌、市容秩序等相关内容的市容环境综合测评指标体系,建立健全市容环境常态化、长效化管理机制。

  19.全面推进共建共治共享。深化“美丽深圳”志愿者、“文明使者成长计划”、“蒲公英计划”等机制,在垃圾分类、文明养犬、公园服务等领域持续扩大公众参与,“美丽深圳”志愿者注册人数超7000人。充分发挥美丽深圳公益基金会、深圳绿色基金会以及各类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集聚促进城市管理发展合力。立足城市管理行业市场化程度高的特点,加强行业市场监管,积极培育优质企业,谋划开展“中国国际城市环境与景观产业展览会”,高水平办好2023全国环卫年会展会,推动环境卫生、垃圾分类、园林绿化、城市照明等产业发展。

  (五)强化内部管理和队伍建设,为城市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20.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落实第一议题学习和中心组学习制度,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定不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城管系统党员干部中入心入脑、见行见效。

  21.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压实党建主体责任,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质量+示范”建设和“争创模范机关、争建五星支部、争做五星党员”行动,做好基层党建工作考核评议,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规范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谈心谈话等制度。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党务干部队伍建设,做好“一对一”挂点联系服务街道社区工作。加强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工作,积极开展对口民主党派联络工作。

  22.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建立近距离识别干部的知事识人机制,加大干部选拔任用、交流轮岗力度,不断优化机关处室和局属单位领导班子结构。深化实施“雏鹰计划”,加大年青干部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的实践锻炼力度,做好干部梯队建设。深入研究城管专业结构,加强分析局属单位工作职责任务与人力资源匹配性,统筹用好人员编制资源,加大力度引进新时代城管事业需要的专业人才。持续完善局系统机构职能设置,建立更加科学合理、协同高效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

  23.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强化政治监督,紧盯“关键少数”,压实“两个责任”。巩固巡察整改成果,做好巡视巡察“回头看”,落实常态化监督机制,强化制度执行和刚性约束。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完善工程类、服务类、货物类招标采购和履约过程综合监管机制。加强干部队伍的监督管理。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和廉洁文化建设,筑牢廉洁思想防线。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委、市委有关规定,纠“四风”树新风。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及时约谈提醒,严肃执纪问责,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24.维护城管领域安全稳定。加强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压实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夯实安全应急基础建设,加强应急实战演练,强化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城管领域内的森林防火、消防安全、地质灾害、高危作业等安全防范,以及重大活动和重点节假日公共安全管控;大力推进安全监测预警建设,强化隐患治理和风险管控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以信息化手段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守住不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底线。全面落实网络安全主体责任,筑牢网络安全防线。加强信访维稳等风险防范化解各项工作,确保城管领域安全稳定。

  25.加强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全面加强预算管理,推进智慧财务建设,不断完善内控系统功能,建立以预算管理为主线、资金管控为核心、流程管控为手段、预算绩效为导向的财务管理模式。加强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工作,切实提升审计监督实效。

  26.加强综合运行管理保障。认真做好办文办会、档案管理、政务公开、公务用车、物业管理、值班值守等工作,提高内部办公运转效率和规范化管理水平。强化督查督办,推动重点工作的落实。加强与人大、政协等沟通联系,提升城市管理对外宣传水平,为城市管理工作开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关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