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赋能城市新质发展 服务百姓美好生活
日期:2025-01-15 16:54:40 信息来源: 字号:【】 视力保护色:
城市是展现现代化成果的重要舞台,城市建设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山东省济南市园林和林业绿化局矢志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围绕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深挖城市绿化生态、生活、经济、文化、社会“五个价值”,聚焦打造好花园、好公园、好绿道、好绿地“四好场景”,创造性开展工作,持续扩增绿色生态供给,提升多元功能与服务层级,推动绿化成果全民普惠共享,不断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坚持以人为本 建设百姓园林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百姓园林理念。
百姓园林是风景园林发展的时代主题。济南市园林和林业绿化局立足人民实际需求,精心打造每一处风景,让园林成为百姓的乐园,营造属于每个人的百姓园林,在满足新时代的美好愿景的同时,扛牢行业使命。主动转变园林绿化建设管理逻辑,引导全系统干部队伍由生态景观产品的提供者向多元服务场景供应者转变,由公园绿地的守护者向品质公园生活的经营者转变,以干部思想之变推动实现公园绿地从“有没有”向“优不优”、从功能单一向功能复合、从平淡无奇向令人向往的转变,努力把城市最好的资源留给市民,让人民群众在城市园林中有更多的绿色获得感和幸福感。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建设应民所需工程。
聚焦城市发展需要和市民生活需求,将近民亲民融入园林绿化行业基因。组织实施“一湖一环”绿道连通项目,优化调整大明湖南岸绿化隔离带,弱化景区物理边界,让大明湖变身“无界公园”;贯通环绕古城的6.6公里泉水绿道,沿途打造能停下、能游憩、能打卡的自然观察小径、共享绿地、亲水平台、花境景观,将园内的自然气息、人文氛围、艺术魅力引入居民生活圈,使城中湖变为“百姓湖”。依托“山泉湖河城”独特自然禀赋,因地制宜实施山体公园建设,全市陆续完成山体绿化提升140座,建成并开放山体公园90处,主城区内实现可视山体全绿化。常态化组织开展“一城山色”登山打卡活动,亲山近山游山乐山已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新风尚。
●点滴小事、温情服务,小切口服务大民生。
结合城市更新,采用小规模、低干扰、可持续的“绣花”方式,让公园绿地更可感可及,切实将百姓园林实践写在市民心中。开展老旧小区绿化提升行动,让诗意园林之美延伸至社区环境“最后一公里”。开展便民设施“微改造”行动,在服务范围广、客流量大的山体公园、社区公园、街头游园,新建提升城市家具500个,方便市民休闲休憩。针对居住区树木影响生活、小区苗木补植和园林设施维护等群众迫切突出问题,扎实开展“除死角、提品质”“除隐患、解民忧”系列行动,创新“园林人行走一线工作法”,出门即办公,集中力量解决市民反映的“愁盼”问题7316处。
坚持依靠人民 倡导多方参与
●畅通渠道,让市民充分参与,成为园林绿化的设计者。
组织开展“向市园林和林业绿化局说说您的新期盼”线上线下意见征集活动,综合运用12345市民热线、民声连线、微博、微信及电视问政等意见征集渠道,广泛倾听社会声音和群众诉求,持之以恒将意见建议转化为具体实践。结合公园绿道建设,采取政府开放日、听证座谈、实地走访、民意调查等方式扩大公众参与面,充分征集市民对公园绿道选址布局、设计建设等的意见建议,统筹落实无障碍设施、适老化改造和儿童友好环境建设等要求,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共建花园,让市民广泛参与,成为园林绿化的建设者。
以城市公共微绿地为载体,以“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与形式,创新开展“共建花园”建设,组织编制操作手册,组建志愿者联盟,设计统一LOGO,从“选址、设计、建造、维护、运营”全流程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共同打造社区公共绿色空间,2024年建成“共建花园”55处。同时,以共建花园为载体,打造“共建花园”党建品牌,整合各部门优势,组织花园所在地基层党组织建立“阳光议事厅”“初心议事亭”等平台,让居民围绕关心的社区绿地问题可以在花园里面坐一坐、聊一聊、议一议,打通服务基层“最后一公里”;开展园艺体验、自然教育等社区活动,让家人、邻里甚至陌生人在花园中拉近距离、加强交流、表达友好,重构邻里关系。
●认建认养,让市民积极参与,成为园林绿化的实践者。
长期以来,公园绿地管理一直采取政府财政投资管理的方式,经济效益差,维护成本高。济南市大胆创新,探索开展树木、绿地认建认养工作,明确认建认养主体和范围、内容形式及标准、程序和时限、责任与权利以及组织实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绿地冠名、捐资造林、股份合作等方式,单位和个人以捐赠、认建、认养和自愿服务等形式参与城市绿化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工作机制,优化线上预约平台,搭建28处植树点、63处尽责基地,推出两个“云端植树”项目,2024年全市举办各类尽责活动2000余场次,培育植绿护绿爱绿多元尽责场景,“泉民植树”党建品牌深入人心。
坚持人城和谐 推动普惠共享
●持续扩大生态产品供给,实现“推窗见绿、转角入景、开门进园”。
连续多年将公园绿道建设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加快建设与十五分钟生活圈相匹配的公共绿色空间,营建家门口、慢节奏、多元化、有惊喜的“公园生活”场景。一是精心打造高品质公园。突出主题,打造特色鲜明、文化气息浓郁的主题公园;利用雕塑小品、城市家具、景墙长廊、地面铺装、植物造型等进行艺术设计,提升园林绿化美学、文化、艺术品位;传承历史,厚植古树情结,深入挖掘古树生态、人文等多元价值,在保护古树基础上,科学营造近自然生境,打造集观赏、游憩、科普、文化等功能于一身的古树保护园。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500平方米以上各类公园1281处,其中古树保护园70处。二是完善特色绿道体系。依托城市山体公园和河流、滨水、道路等线性空间,谋划打造“天下第一泉道”“一城山色绿道”等7大特色绿道体系,打通断点、完善网络、凸显特色,升级驿站功能,将绿道融入生活圈,形成集游憩、健身、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城市绿道网络体系。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绿道1376公里,绿色空间更加触手可及。三是实施百姓身边增绿行动。加强绿地微空间与城市健身、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圈的衔接,贴近市民群众,利用小区周围、街角路边,建设“小而美、小而特、小而优”的口袋公园,方便周边市民游憩健身、交往娱乐。在公交站点、街角、游园等打造小微景观600余组,提升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在城市公园新增乒乓球台100张、简易健身器材100余套。在中小学、幼儿园周边配套建设游园、卫生间、林荫等待区“三件套”27处,为接送孩子的家长提供便利。
●推动绿地开放共享,实现全域开放、全龄友好、全民共享。
以公园绿地开放共享为切口,加速公园绿地体系从“绿意浓浓”向“全民乐享”转变,打造“进得去、坐得下、能活动”的人性化绿地空间。统筹考虑区域位置、规模大小、地形地貌、配套设施、交通流量等因素,因地制宜开放山前、林下、泉边、湖畔、河滨等不同类型绿地。统筹兼顾市民活动需要与植物生长特性,科学制定绿地“轮休”养护机制,编制技术指南,“一地一策”细化公园绿地管理内容,搭建共享绿地数字化平台,对开放共享绿地区域配套设施重点提升,让共享绿地更高质量、更有温度、更富人文关怀。在共享绿地中有机植入“露营节”“音乐节”“花间宴”“涂鸦”“摄影”等多元活动场景,评选出“十大最美共享绿地”“十大最具活力共享绿地”,济南高新区菠萝山等一批绿地火爆出圈。
●深化公园+创新实践,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民生效益共赢。
系统谋划打造以“公园+”为理念的公园体系升级版,在优美生态环境基础上叠加艺术节庆、自然科普、文化阅读、文明培育、文娱消费等多样业态,推动城市功能与公园跨界融合,打造城市里的活力强磁极、人气打卡地、形象展示窗,“济南市积极推进公园+实践,营造美好生活环境”经验做法被全国推广。一是公园+文化。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在新春游园会、庙会山会中融入宋词布景等美学元素和戏剧曲艺、面塑泥人等非遗元素以及舞狮锣鼓等民俗元素。融合国风、汉服、诗词等场景,推出历史情景剧、诗歌沙龙、音乐快闪、“花朝节”等系列文化游园活动,呈现绿惠于民、文化惠民“盛宴”。二是公园+市集。坚持“一园一品”,策划打造“宋风市集”“森林市集”“复古市集”等10余个“小而美”又不失“烟火气”的公园市集,深受市民游客欢迎;创办“园林市集”“园林花市”行业品牌,为林农、果农、花农、企业提供免费展销场地,让市民在绿地中共享特色优质产品采购便利。截至目前,举办园林市集31期、园林花市40期,带动全市林果花卉产业销售14亿元。三是公园+文创。举办山东省首届公园文创暨公园文化建设交流会,牵头成立山东公园文创联盟和济南公园文创研发中心,打造“千佛山历山院·山顶文化创意集合”“泉城公园PARK+书享艺术空间”“山东手造”琉璃体验馆等一批新项目,推出26个系列近500余款文创产品。四是公园+研学。将2024年作为自然教育基础年,建设自然教育基地或自然教育径30处,研发自然教育特色课程10套,落地全国首家舜文化体验馆、济南动物园熊猫主题科普空间、济南植物园科普馆等一批自然教育新地标,常态化开展动植物研学、自然露营、植物拓印等自然教育活动。佛慧山泉城山林自然观察径被市民游客誉为“没有围墙的森林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