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城管 > 各地城管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淮南市)

日期:2021-07-20 09:50:26 信息来源: 字号:【 视力保护色:

  红色预警! 7月16日,淮南市迎来了强降水天气,从当日11时至23时,12小时降雨量超过150毫米。雨情就是命令!淮南市城管系统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全力投入排水防涝除险,田家庵区城管局组织党员应急救援突击队,连夜开展防汛救援,截至17日凌晨5时,配合消防救援队伍救援群众40余人。

  漫步淮南街头,人们在不经意间发现,城区道路变宽了,街道干净整洁了,商户经营秩序规范了,市民群众的幸福感提升了……随着全省城管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推进,淮南市不断优化体制、健全法规制度、重塑城管形象,正经历一场从颜值到内涵的蝶变。

  “变污为景”城市容貌更加精美

  作为全省城管体制改革试点城市,淮南市整合市政公用、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城市管理执法等城市管理相关职能,综合设置城管执法机构,形成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大城管”格局,城市管理工作逐步由“单打独斗”走向“齐抓共管”。

  “我家门前有一座垃圾山,夏天再热都不敢开窗户,那苍蝇乌泱乌泱的……请有空来看看! ”2017年,家住大通区九龙岗镇的一位村民曾经给淮南市城管局写过一封信,表达着自己的无奈与期盼。

  城市环境整洁优美是每一个城市和谐宜居的基础。淮南是工矿城市,由于历史原因,大大小小29个俗称“垃圾山”的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严重影响着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

  对于这些“垃圾山”,淮南城管逐一现场踏勘,提出了分阶段整治、规范化治理的思路,采取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模式,实施生态治理和环境修复,使昔日的“垃圾山”变身游园或绿地,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从全省排名第14位到连续3年位居全省第一。

  “以前这里就是一座‘垃圾山’,塑料袋、废纸满天飞,臭气熏天。垃圾清理后,现在这里大变样了,干干净净的,空气好多了,和城里的游园差不多。 ”近日,记者来到八公山区杨家地村,几位村民感慨地说。如今,淮南市积存的29座“垃圾山”变为游园、绿地,实现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双赢”。

  “变刚为柔”城管执法更加规范

  日前,记者走进凤台县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在视频监控巡查中发现了淮河东路路面有一处垃圾裸露在路面,随即将视频截图,发送到相关部门。随后,相关部门赶赴现场处理问题,整个过程一共只用了7分钟。

  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淮南市通过数字化城管指挥中心,让城市管理更智慧。据了解,淮南市建成市、县两级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及时,限时办结及时。

  2018年,淮南市在全省率先出台《淮南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条例》,明确执法范围。针对日常城市管理执法中办案效率低、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管理客观需要的情况,创新推行“非接触式”执法试点,积极探索以执法现场可视化、违法取证多元化及法院强制执行保障为基本要素的执法机制。

  疫情防控期间,田家庵区城管执法人员发现个别店面存在出店经营等违规行为,致使顾客在店外聚集、就餐。对两家多次劝导无效的餐饮店,执法人员当即启动“非接触性执法”工作方案,依托执法摄录装备多次对其违法店外经营行为拍照留存违法证据,构建了证据链、确认了其违法事实并予以处罚,城管执法人员避免了与当事人接触,实行柔性执法,并确保客观公正。

  “变堵为疏”城市管理更有温度

  在寿县新城区大转盘北侧的苹果街,过去时常有批发水果和蔬菜的零散商户。苹果街经过升级改造后,流动蔬菜批发商没有了固定的场地,就选择了晚上在大转盘周边就地经营。夜间各种交易的声音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当好城市‘管家’,就要全力提升服务质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寿县城管局负责人赵守应告诉记者,在兼顾市容市貌的前提下,在附近设立了批发临时市场,免费提供给蔬菜批发商使用。

  “摊点经济”涉及民生,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近年来,淮南市建设、改造规范摊群点38个,设立摊位2100余个,提供就业岗位6000余个,有效消除城市“堵点”问题,改善了市容、提供了岗位、促进了就业、保障了民生。

  “在小区附近设置瓜果销售点不仅方便了俺们瓜农,也方便了住户。 ”7月18日,在谢家集区上岗新村巷口卖瓜的祁本顺乐呵呵地说:“有了这‘西瓜地图’,以后俺按图索骥,在瓜果临时销售点可以安心卖瓜了。 ”

  6月3日起,淮南市城管局设置的2021年度夏季瓜果临时销售点正式启用,“西瓜地图”同步向广大市民和瓜农免费发放,据了解,这是自2011年以来,该局连续11年推出“西瓜地图”并设置夏季瓜果临时销售点。

  “变废为宝”城市发展更加精彩

  在淮南市餐厨垃圾处理厂,一辆辆满载餐厨垃圾的密闭餐厨垃圾收运车驶入后,将餐厨垃圾倾倒至预处理车间卸料池内,经过物料筛选,将餐厨垃圾中的金属、木制品、瓷类等废弃物与有机油水混合物分离,废弃物送至填埋场填埋处置,有机油水混合物则经过技术处理,产生粗油脂、有机固料、沼气,实现循环再利用。

  作为垃圾分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餐厨垃圾的收集备受社会关注。淮南市城管局在全省率先建设运营餐厨垃圾处理项目,解决了生活垃圾末端分类处置问题,餐厨“泔水”得到资源化利用,保障了市民“舌尖上的安全”。据了解,淮南市餐厨废弃物收运项目自2018年3月投入运营以来,餐厨废弃物特许经营企业已与918家餐厨废弃物产生单位进行了定点定时的收运处理,收运范围覆盖全市主要城区。

  “建筑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资源化利用就是挖掘这块巨大的城市矿产。 ”淮南市城管局负责人宫传敏表示,淮南作为全省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最早试点城市,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各类再生骨料、地砖、步砖、砌砖,实现了建筑垃圾“变废为宝”。

  2019年,淮南市城管局积极利用淮南市成为全国34个建筑垃圾治理城市之一的契机,用好用活用足国家相关政策,牵头推动完善建筑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已建成渣土消纳场1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场2处,推进建筑垃圾产业化发展,不仅改善了市容市貌、改良了空气质量,也适应了“海绵城市”建设之所需。(记者 柏松)

  “绣”出城市新画图

  “环境美了,也没有小摊贩占道经营,逛街舒心不少! ”7月15日,在阜阳市颍泉区人民路的新世纪商业中心,市民李女士告诉记者,几年前逛街休闲,经常在绿化带里看到垃圾,商贩占道摆摊问题突出,车辆乱停乱放,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而且影响城市环境和面貌。

  环卫工人李大敏更能深刻感受到城区环境卫生的变化。她告诉记者:“以往那种简单清扫路面杂物的做法已不能满足需要,现在人手增加了,干活也更加细致,对道路旁绿化带、路牙石等细枝末节处的清扫成为常态。 ”每天早上5点,李大敏和同事身穿工作服,准时出现在负责清扫的路段。清扫完路面杂物后,高压冲水车沿路开始运转,李大敏就跟在后面,用镊子、小扫帚将路面再次清扫一遍。

  城市治理无小事,街头巷尾总关情。近年来,颍泉区坚持领导带头,深入一线,查找薄弱环节,解决具体问题,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点,着力解决“视而不见、见而不干、干而不好”的问题,确保各项精细化管理措施落地见效。该区深入推进市容市貌、公共秩序提升行动,深入开展农贸市场、老旧小区、停车场、公共厕所建设和杆线整治等工作。同时,实行常态化、网格化管理,严格落实门前五包责任制,主城区所有街路卫生、秩序、设施状况明显改善,乱丢乱吐、乱堆乱放、乱停乱摆、乱贴乱挂、乱涂乱画、破坏公物、损坏绿化、违章占道等损害城市环境的不文明行为得到根本性治理。

  “2020年,颍泉区获评第三届安徽省文明城区,助力阜阳市获评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取得了切实成效,实施精细化管理、城市管理上水平功不可没。 ”颍泉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张团结告诉记者,“我们不遗余力用一根‘绣花针’,绣出城市治理‘山河图’,切实将人民群众的‘幸福清单’转化为城市发展建设的‘责任清单’,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