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深圳:努力走出独具特色垃圾分类之路

日期:2019-06-19 09:49:00 信息来源: 字号:【 视力保护色:

  晚上7时一到,深圳南山区“互联网+”垃圾分类督导系统——“E嘟在线”的打卡页面上,逐渐变成蓝色一片,每一个闪动的蓝色图标,就代表一名垃圾分类督导员上岗了。

  这一幕,也是深圳近年来为切实做好垃圾分类,大力推行“集中分类投放+定时定点督导”住宅区分类模式创新的一个缩影。

  作为全国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46个城市之一,深圳是典型的经济大市、人口大市和环境容量小市,在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2000多万人口,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超过2万吨,给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为此,深圳一直将垃圾分类作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采用社会力量、专业力量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及“大分流、细分类”的推进策略,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建立分流分类、宣传督导、责任落实三大体系,努力提高回收利用率和居民参与率。

  上述背景下,深圳更是探索出一套市、区、街三级部门,上下联动,有机协作的高效工作机制,为全国一线城市,系统推进垃圾分类,破解垃圾分类难题,引导居民积极准确参与,贡献出宝贵经验。

  市级层面

  狠抓顶层设计 统揽全局寻求破题之道

  垃圾处理不仅是民生问题,也事关一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为破解垃圾分类难题,近年来深圳不断强化垃圾分类的顶层设计和机构保障。

  成立专门机构压实垃圾分类责任

  2013年7月1日,全国首个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专职机构——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挂牌成立。随后,各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机构也相继成立。

  2015年8月1日,《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管理办法》施行,深圳开始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随后,相继出台国内首个垃圾分类专项规划、3个地方标准和7个规范性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规范标准体系。

  为打通垃圾分类全链条,深圳还逐步推动建立覆盖全市的分流分类收运处理体系,培育了分流分类体系产业链。在前端分类环节,对废弃玻璃、金属、塑料、纸张和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废旧家具、废旧织物、年花年桔、果蔬垃圾、绿化垃圾、餐厨垃圾这九大类垃圾进行分类。目前,全深圳日均分流分类处理生活垃圾2700吨。在收运环节,深圳搭建起网上平台,建立各区招标企业专项清运回收制度。在后端处理环节,推动处理设施建设落地,开展资源化利用。

  此外,深圳还建立责任落实体系,压实区、街道、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物业服务企业,餐饮企业,集贸市场,收运、处理企业六类机构的垃圾处理和分类收运责任,从制度上确保垃圾分类工作层层落实。

  而为保障制度有效实施,深圳还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对各区政府的绩效考核,以及民生实事、治污保洁、生态文明考核,并运用信息化手段,对生活垃圾分类进行全过程监管。

  全国首发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指引

  “垃圾分类听起来复杂”“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日常生活会产生几十种垃圾,这么多怎么分?”……

  居民是进行垃圾分类的主要参与者,教会居民如何正确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就是一项重要工作。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相关指引,我国生活垃圾分类一直存在知晓率高,但准确率偏低的现实。认知和行动的落差,也成为横亘在垃圾分类工作者面前的一道大难题。

  为破解这一难题,深圳在2017年6月3日,正式发布全国首份《深圳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新闻周刊》节目中评价,此举为垃圾分类工作带来了破局之力。据了解,在该项指引中,深圳对家庭生活垃圾分类中遇到的数十种场景和处理方式进行了详细解读说明,最大限度帮助生活垃圾找到“家”。

  目前,2018版《深圳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已经发布,并通过多渠道发放入户,引导居民参与垃圾分类。

  推行“集中分类投放+定时定点督导”模式

  住宅区是产生生活垃圾的主要场所,如何在全市住宅区开展垃圾分类,是深圳垃圾分类工作的重中之重。

  自2015年深圳全面推行垃圾分类起,围绕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转化为行动力,深圳在全市住宅区和城中村配备了7000多组垃圾分类投放设施,并大力推行“集中分类投放+定时定点督导”住宅区垃圾分类模式。即楼层不设垃圾桶,在楼下集中设置分类投放点,安排督导员每晚7至9时在小区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进行现场督导,引导居民参与分类、准确分类。目前,全深圳市805个住宅小区已率先实现这一垃圾分类模式,设置了2348个集中分类投放点,涉及48万户大约167万居民。

  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还全力推进深圳生活垃圾分类立法工作,以此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刚性约束和强制保障。

  上述之外,深圳还积极建立宣传督导体系。例如在公众教育方面,实施蒲公英计划,通过聘请推广大使、招募志愿讲师、建立科普教育基地和微课堂,实现垃圾分类公众教育的规模化和常态化;组织编印中小学和幼儿园垃圾分类知识读本,在校园开展垃圾分类实践活动;开展“光盘行动”,成立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队,组建公益服务联盟,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常态联系工作机制。

  区级层面

  做实平台搭建 南山区实现垃圾“自产自销”零填埋

  市级层面出台顶层设计、印发分类指引、建立分类模式后,区级层面将如何联动?

  据了解,围绕深圳垃圾分类路径,深圳各区目前已基本搭建起九大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理体系、平台,并组织街道发动居民参与垃圾分类。

  其中,深圳南山区不仅率先完成全链条搭建,还实现全区垃圾“自产自销”。该区每天产生的2700吨生活垃圾,通过九大分流体系实现减量600吨后,其余全部区内焚烧,实现垃圾零填埋。

  上述之外,南山区在建设大分流体系时的独特创意和构思也令人称道。

  集约式利用空间好处多

  据了解,2018年以前,深圳各区在建设九大分流处理末端时普遍存在各分流处理末端分散的问题,有的甚至找不到末端处理用地,不得不进行跨区协同处理。这样既不利于垃圾溯源,也不利于全链条监管,极大降低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信任感、获得感和认同感。

  针对上述问题,南山区城管局结合南山实际,决定对各分流处理末端进行整合,提出集约化利用空间的概念,选址在塘朗山郊野公园西北侧,原平山垃圾填埋场作为南山区垃圾分类一体化暂存处理基地。

  经过3个月努力,多个非法占据场地的停车场、修理厂、废旧物品堆放场被取缔并清理干净,垃圾填埋场摇身一变成为南山区垃圾分类环境生态园。也就是年花年桔回植、废旧家具、玻金塑纸、果蔬垃圾、厨余垃圾、废旧电池及灯管分拣(处理)六大分流体系一体化处理基地。

  而餐厨、绿化垃圾和废旧织物由于原本都有自己的处理场地,故未纳入园中。

  “园林+花园”式环境生态园

  值得一提的是,以往一提到垃圾处理基地,人们总容易联想到脏乱臭。南山城管局决心改变这种局面,构建“园林+花园”式生活垃圾环境生态园。

  修缮道路,种草绿化,湿垃圾处理设施注意控制气味。特别是在200多亩的原平山垃圾填埋场原址上,该区还回种了5000多株、面积达20亩的年花年桔。

  今年3月13日上午,南山城管局联合深圳市分类中心组织近200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义工、社工以及幼儿园小朋友和老师、家长,共同在基地内开展了大型回植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上述背景下,如今深圳南山区废旧家具资源回收利用率达70%;每天收集来的玻金塑纸达17吨,废旧植物收运处理量为1.8吨,有害垃圾收运处理量为75公斤;全区94家农贸(农批)市场、中大型超市产生的果蔬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全区有120个住宅小区开始收集厨余垃圾;绿化垃圾破碎处理后为本区果园提供肥料;餐厨垃圾特许经营处理能力满足全区。

  街道层面

  充分激活行动力 倒逼机制助推参与率、准确率持续提升

  要问垃圾分类工作那一步最难做?很多一线工作者都会不约而同说:“前端发动最难!”

  如何充分激活社区民众参与力,让垃圾分类成为每一位市民的生活习惯、行动自觉,一直是深圳垃圾分类工作努力的重要方向。

  如今,依托各基层街道的充分发动、考核倒逼以及“集中分类投放+定时定点督导”模式,深圳小区居民的参与率和准确率持续提升。

  互联网+大数据

  倒逼督导员切实提升工作效率

  每天晚上7时到9时,深圳南山区“互联网+”垃圾分类督导系统——“E嘟在线”的打卡页面上,都会变成蓝色一片,每一个闪动的蓝色图标,就代表一名垃圾分类督导员上岗了。

  “每位督导员必须通过手机打卡,才能证明他完成工时,否则无效。”系统开发企业深圳源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有龙说。

  据了解,“E嘟在线”是南山区南头街道在全国首创的垃圾分类智慧督导系统平台,其不仅可以对督导员的工作状态进行在线督导,还能远程指导居民如何正确进行垃圾分类,并将督导工作进行数据化统计分析。

  6月15日晚上7时,在南头街道豪方天际小区,8名督导员穿上红马甲,准时上岗。在小区的三栋一单元,笔者正巧看到下来倒垃圾的林女士,只见其一手将塑料瓶扔进玻金塑纸垃圾桶,一手将手中垃圾袋内的厨余垃圾倒入相应分类桶,再将垃圾袋放入旁边其他垃圾桶……整个分类过程娴熟自然。

  问起原因,林女士指着垃圾桶旁正在监督、引导市民进行垃圾分类的督导员徐阿姨说:“要感谢她,以前我们也不懂,是徐阿姨每天站在这里不厌其烦指导大家。”

  值得一提的是,为方便就近工作,强化监督压力,南头街道特别注重就近发展督导员,执行本次督导任务的徐阿姨就是本栋居民。“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想乱扔都不好意思。”林女士说。

  不过,令林女士没想到的是,垃圾分类做得多了,加之小区公告栏、宣传栏到处都是生动活泼的分类指引,现在就连自己家小孩也感兴趣了,经常在家督促爷爷奶奶进行分类。

  从严从紧,狠抓物业、中标公司、街道三方责任落实

  除激发居民参与之外,如何将基层垃圾分类工作做好做实做系统,还需发挥好多方合力。

  为此,南头街道建立起垃圾分类三级联动机制,即垃圾分类工作主要由街道、社区工作站和物业小区三个层级参与并落实到位。不管是市、区城管局职能部门举行的垃圾分类培训,还是街道开展垃圾分类日常工作的检查,街道、社区工作站和物业小区都全程参加,并做好相应记录,对问题立行立改,确实保证将垃圾分类工作压力层层传导、层层压实到各级主体。每项垃圾分类服务项目,都召开街道、社区工作站和物业小区的协调会,确保该项目的无缝对接,减少因沟通协调不到位而导致工作进度缓慢情况。

  上述之外,街道还强力狠抓物业、中标公司、街道自身三个责任落实。其中,对于各物业小区垃圾分类的主体责任,南头街道执法队会定期到各物业小区进行垃圾分类工作检查,对支持配合垃圾分类工作的物业小区,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拨付垃圾桶等),对不支持不配合垃圾分类工作的,将其纳入街道城市管理工作警告名单,协调市、区城管局职能部门,取消该物业小区免费预约大件垃圾、绿化垃圾和年花年桔的资格;对于中标环保公司履约责任,每项垃圾分类服务项目都进行履约评价,履约评价达不到优秀的,取消下一年该公司进入预选库资格;而对于街道自身的监管责任,街道执法队也会通过对垃圾分类工作的检查,采取定期听取工作进度,不定期进行暗检的方式,到各社区工作站和物业小区了解各供应商的工作情况,切实落实好监管责任,为推动工作落到实处,街道还将每项考核工作任务具体落实到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截至4月底,通过齐抓共管,街道、社区、物业等多方协调,南头街道成为南山区第一个完成厨余垃圾分类平台建设的街道。

  而正是基于这一系列努力,在住建部2018年第二、三、四季度对全国46个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检查考核中,深圳连续排名第二。今年第一季度的考察中,深圳垃圾分类工作也是名列前茅。(南方日报2019年6月19日星期三A21版)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