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关于萤火虫报道的版面
深圳笔架山公园的宽缘窗萤。 黄伟达 摄
深圳晚报讯 (记者 李晶川 徐娅)本报4月1日报道的《快看!萤火虫在莲花山飞舞》一稿引发野保界关注。深晚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根据此前的专项调查,在深圳共发现金边窗萤、穹宇萤、黄缘萤、雌光萤、黄宽缘萤等13种萤火虫,在全市主要山地和公园几乎都可见到。昆虫专家建议深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一些萤火虫活动的重点区域打造特色公园。
据野保专家介绍,深圳市动物资源和昆虫资源都比较丰富,萤火虫分布很广,在市内主要的公园、山地都曾有发现。2016年,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付新华教授带领的团队曾对深圳萤火虫分布情况进行了一次历时9个月的专项调查,共在大鹏半岛、中山公园、福田红树林保护区、塘朗山、大南山、梧桐山、马峦山、梅林水库、园博园等地发现金边窗萤、穹宇萤、黄缘萤、雌光萤、黄宽缘萤、边褐端黑萤、拟纹萤、米埔萤、端黑萤、橙萤、扁萤、短脚窗萤、窗萤等13种萤火虫,证实深圳市萤火虫的多样性比较丰富。这次在深圳莲花山公园发现有相当数量的金边窗萤种群存在,进一步证明了深圳生态环境建设的成就。
不过,付新华教授认为,由于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深圳萤火虫的生存也同样面临严峻挑战,主要包括栖息地被直接破坏、栖息地土地硬化、城市的光污染、水源污染、公众对萤火虫保护知识缺失等方面。付教授建议在梧桐山、马峦山等有条件进行有效管理的地方采取就地保护的策略,在萤火虫栖息地划定一定区域的保护区,确保不会对萤火虫栖息地造成破坏。同时,积极开展萤火虫科普教育,针对现有萤火虫栖息地制定一套完整的保护措施与对策,包括赏萤规范、人员限制、环境与生态管理与建设指南、定期巡视制度、萤火虫种群数量恢复计划、志愿者管理制度等。
“深圳市的萤火虫资源比较丰富,目前已经发现不少萤火虫栖息地,但此前进行的调查覆盖面还是不够大,因此建议深圳进一步加强相关调查工作。”付新华说。
漫野自然教育工作室发起人、深圳市蓝色海洋环境保护协会执行秘书长马海鹏认为,目前对萤火虫伤害最大的是重复建设、消杀、过强的城市灯光,建议深圳打造一些物种的特色公园,或者在萤火虫比较多的深圳湾、四海公园、莲花山公园的某些位置进行适度的萤火虫保育,固定区块、改造路灯,经过一段时间的植物和水系统复育,深圳市民很可能就可以看到更多的萤火虫。(深圳晚报2021年04月02日星期五A05版)
相关附件:
相关稿件: